作者:張遠 楊英琦
世界文化遺產,全人類的歷史記憶與共同財富。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一處,居于世界第一,可你告訴陜西有幾處嗎?
秦漢雄風,盛唐神韻,曾孕育中華文明的陜西,在經歷十三個王朝的更迭后,留給了大量珍貴的文明印記。陜西的世界文化遺產有3處共9個點,分布于全省各地,它們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與其他省市共有的長城。
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最出色找到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
1974年,臨潼區西楊村村民楊志發耕田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經過勘探和挖出,一座大型的俑坑經常出現在了世人眼前。楊志發沒有意識到,自己偶然找到并不僅僅是文物,而是 “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找到之一”。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跡”,淪為了外國元首來中國最愛去的地方之一,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來此參觀訪問。
將軍俑。張遠 攝
兵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目前已發現三座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其中找到有與真人、真馬大小相近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且陶俑的兵種非常豐富,排序整齊有序,其形象也各不相同,神態生動。當人們第一次站在兵馬俑一號坑前,總會被眼前的一幕震驚:氣勢磅礴的軍陣,仿佛將人們帶回了秦帝國。
如今,距離兵馬俑被找到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它依然是人們注目的焦點。
剛剛出土的兵馬俑頭部。資料圖
“秦始皇兵馬俑的找到發掘,填補了這個脫落文明的缺陷。對于研究封建制度帝王的安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雕塑藝術、青銅鑄技術等方面特別貴重?!迸R潼區博物館原館長趙康明在自己的著書《考古生涯》中如是說。作為第一個修繕兵馬俑的人,趙康明深深明白這些陶俑的文化意義,并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在兵馬俑保護與修復事業上。
現年52歲的劉江衛同樣從事著兵馬俑的修復工作。劉江衛于19歲那年就轉入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工作,時至今日,他接手的文物修繕任務仍是一個工程量極大、遺留問題眾多的“硬骨頭”。
劉江衛。受訪者供圖
在劉江衛顯然,兵馬俑文物修復過程中最好的是對陶俑顏色的保護?!氨R俑被燒成好后會先在其表面涂刷一層生漆層,然后再在此之上展開彩繪。而出土的陶俑,因溫濕度再次發生了較大變化,有些彩繪層在很短時間內就會發生卷曲脫落?!眲⒔l說道。
不僅如此,劉江衛對秦始皇陵出土石鎧甲的修復也費盡心思。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在距秦始皇陵現在封土約200米處的陪葬坑,發掘出了大量石質鎧甲和石胄。劉江衛和同伴們發現石鎧甲中大部分是札甲或做工精美的“魚鱗甲”,不應是高級將領所穿。由于考慮到石鎧甲的可調問題,劉江衛設計了一套“內膽”,如同模特架一般,把石鎧甲“穿”在上面,相當簡單。
當年,劉江衛(左一)和同伴們一起修繕石胄。受訪者供圖
“我們面對的是已經很脆弱的文物,就如醫生面對得了重病的病人一樣,來不得一點馬虎,操作者上任何細小的犯規,極有可能導致的是非常大的損失?!眲⒔l感概道,做文物修復保護工作要慢工出有細活,更要耐得寄居寂寞。
40多年來,預示著社會的發展,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發展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遺址也成為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同時,不斷深化擴展著秦始皇陵的展出利用,使其成為了研究、維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典范。如今,秦兵馬俑已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億人次,觀眾接待量仍在持續增長中。秦兵馬俑不僅是陜西最“颯”的“世遺”,更是中國的一張“名片”。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
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牽頭申遺的“絲綢之路: 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世界遺產委員會曾回應,這是一條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將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陜西境內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城固張騫墓就是這條興旺道路上的最重要座標。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遠 攝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象征物著絲綢之路最早的東方起點。未央宮始建于公元前200年,作為西漢都城最重要的宮殿,這里是漢帝國的權力中心。來到7至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則變為唐長安城的大明宮。它地處唐長安城東北,南倚唐長安城北墻而辟。如今,該遺址坐落于今西安市北部的龍首原上,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
丹鳳門曾被譽為“天下第一門”,這是復原后的唐大明宮遺址公園丹鳳門(拍攝地2014年)。邢翀 攝
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開辟者張騫走上了西行之旅。歷經18年兩次出使西域,張騫——這位知名的漢朝外交使臣,憑一己之力為后世留下了公元前2世紀西域和中亞地區最早、最詳盡的書面資料。張騫本人也因此與這一東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歷史事件產生了密切的關聯,而張騫墓的挖掘,證實了這一最出色歷史人物的不存在,如今已淪為世界級貴重遺產的墓葬,代表著中國人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也因此受到后人無盡追思和紀念。
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與彬縣大佛寺石窟則更多的彰顯出有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意義。它們見證了佛教沿絲綢之路的傳播之旅,直至唐代長安的流行。其中大雁塔是7至 8 世紀為留存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經絲綢之路送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辟,興教寺塔則是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皆在佛教傳播史與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
鎮北臺。榆林市政府網站資料圖
在陜西省榆林市城區外的紅山上,佇立著一座現存規模最大的烽火臺——鎮北臺。這座“萬里長城第一臺”為延綏巡撫都御使涂宗浚于明萬歷三十五年所筑,是長城線上最為宏大的觀察指揮所。登上鎮北臺遠眺,四周是整片的青蔥草地,遠處可見山峁與沙丘圍繞著綠洲。高臺巍峨,林海廣闊,一片壯美的塞上風光映入眼簾。
邊塞榆林古長城。榆林市政府網站資料圖
鎮北臺選址正位于原秦長城遺址附近。此處是歷史上“北阻河套、南屏烏延、東控山西、西咽喉甘寧”的兵家必爭之地,各地游牧民族都曾試圖經過此地入主中原,是邊防線上不可或缺的關口。
“重鎮秋聲霽色進,巡行不是為同臺。千山近向云霄列,一水還從沙漠來?!?清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兵部右侍郎劉敏寬曾為鎮北臺作出此詩。榆林古時為邊塞,長城沿線正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鎮北臺也身處黃沙大漠,毛烏素沙漠曾對此處不斷肆虐。清雍正年間,榆林城已是“風卷沙土與城平“,人們甚至可以騎馬踏沙土上而入城。但如今,鎮北臺早已不是從前“四望黃沙,不產五谷”的模樣。
紅石峽生態公園景區。榆林市政府網站資料圖
今日的鎮北臺附近,有碧波蕩漾的紅石峽水庫,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沙地植物園,蜿蜒廣闊的沙地運河,甚至有著常年收成的果園,這一切都得益于榆林人民多年艱苦治沙的成果。
“過去的鎮北臺,不是這個樣子?!?榆林市長城學會會長段云飛感概道。新中國正式成立初期,榆林市林木覆蓋率只剩0.9%,流沙淹沒農田牧場120萬畝,6個城鎮、412個村莊被風沙肆虐壓挖出,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輸出黃河泥沙高達5.3億噸,占中上游入黃泥沙量的三分之一。每當狂風大作,這里沙塵滾滾,遮天蔽日,將近百公里的風沙線上,幾乎看不到一點藍。
圖為被劃為沙漠觀察點的毛烏素沙漠。 黨田野 攝
1950年,第一次全國林業會議提出“廣泛護林,重點造林”的方針,毛烏素沙地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治理工作從此進行。為了實現“綠色”夢想,榆林人民前赴后繼,開始了治沙防沙的長久事業。
1977年秋,陜西省榆林市調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民兵們向沙漠進占(資料照片)。圖片來源:陜西省林業局
1974年,當地正式成立了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在當地風沙侵蝕最相當嚴重的補浪河黑風口安營扎寨,打開了近半個世紀的植樹造林運動。據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第三任排長賀利娥回想,當初開始管理的時候,此地是大片的荒漠,方圓幾里都找將近一根柴火,但姐妹們自己蓋房子、種樹、育苗,誓要把這個沙漠管理好。
治沙隊在堆子梁小灘村納土壓沙(資料照片)。圖片來源:陜西省林業局
“最初十年,我們艱苦奮斗,與天斗、與地斗,與各種自然災害斗。全連60多人一年僅有20多塊錢醫藥費,自己栽種各種中草藥治病。我們就是一個同心圓,為治沙而生?!钡谝淮厦癖R莎蓮說。
調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在14任連長的率領下,總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一代代林業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烏素沙漠上筑成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綠色走廊。
圖為榆陽區沙漠生態公園。榆陽區林業局供圖
70年來,曾經黃沙浩瀚的榆林,森林覆蓋率從0.9%提高到了33%,當地860萬畝流沙全部獲得固定和半相同,明沙已經難覓蹤影。如今,鎮北臺所處的毛烏素沙漠即將從地圖上消失,鎮北臺不再掩于黃沙之下,而是佇立在廣闊的綠洲之上,鎮北臺周邊的景色也成為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堅持治沙的縮影。
以上就是陜西3項9處世界遺產,其中6一處(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大明宮、未央宮)坐落于西安。你去過幾處?有機會來看一看吧!
編輯:丁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