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為秦朝軍事、文化和經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信息。這一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眾多發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報,秦俑博物館第二期擴建項目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資1.1億元。

《秦兵馬俑博物館大氣污染特征》研究項目日前在西安啟動。默默無聞了兩千多年的秦兵馬俑迎來了一群朝夕相處的“伙伴”——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危害氣體監測器。從那以后的兩年里,他們將對秦兵馬俑的大氣污染日夜展開監測,并向科學研究者獲取涉及信息。
據報,《秦兵馬俑博物館空氣污染特征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陜西兵馬俑博物館牽頭的內部空氣污染特征研究項目,由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沙漠研究所參與。從現在到2007年2月,這一項目的主要內容是連續觀察秦俑博物館室內空氣污染情況,目的是深入研究腐蝕性氣體、大氣中的氣溶膠(酸性、礦物、碳)及降塵等物質的變化規律及其化學反應機制,全面評價污染物對文物的腐蝕機理,從而科學有效地維護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博物館文物保護專家趙昆告訴他記者,室內大氣對文物的潛在危害緩慢,難以察覺到。在城市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危害氣體對文物造成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內部有害氣體和灰塵粒子與彩色顏料反應,加速修復材料的老化,引起文化財產風化,影響考古遺跡的再找到。秦兵馬俑博物館二號坑發掘初期曾再次發生土層上長出霉菌的現象,文物保護專家于某一夏天用人工噴藥徹底清除了霉菌。因此,必須在科學做到文物留存環境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掌控和管理對策,最終從現有的應急保護轉變為預防性保護。
據報,通過項目研究,秦俑博物館還將培養一支專門從事文物環境研究的專業團隊,建立一個可以獨立國家運行的文物環境實驗室。創建綜合數據庫,如室內氣候、腐蝕性氣體、氣溶膠、灰塵等。獲取秦俑博物館室內空氣污染的綜合特點及其變化規律;為進一步控制污染積累優勢,為搶救保護和修復提供理論依據,為我國博物館空氣污染防治獲取先導樣本,為未來國家博物館空氣污染防治獲取先導樣本。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