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店離輸出服務標準的日子還有多遠?這也許是每一個國內酒店人都曾思考過的一個散發出有“民族情感”的行業問題。這個問題在二十年前似乎還離我們很近,但在這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它的得解則看似無窮大了很多。
通過近二十年加劇的資本運作、連鎖擴張及產品遞歸,曾經那個唯有國際品牌在神壇儒教的時代似已過去,國內品牌在資金與能力的雙重喚起下,大有群雄并起之勢。同時,因為中國市場的超大規模性和中國經濟的發動機效應,那些隨著品牌而興起的中國連鎖酒店集團也同步淪為了世界舞臺中不可忽視的大玩家??v觀全球排名前十的規?;频昙瘓F,中國本土酒店集團已占據三席,若之后展望未來的十年,則這個數字大概率還會持續增長。然而,體量的尊貴在很多時候卻并不能夠代表價值的尊位,若現在就夸口中國酒店已經開始讓中國式的住店體驗遠揚世界,那想必至少還有四成以上的“水分”在內。那么,那個“大日子”到底還距離我們多近,筆者認為,要從經驗、規模和價值三個互為因果卻又相輔相成的因素來看。
經驗、規模和價值的綜合問題
所謂的特色服務輸入,歸根結底是產品的輸入,標準的輸入以及將標準構建為產品的能力的輸出。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中國酒店的涉及輸出也并不是沒有。無論是錦江還是華住或是首旅如家,如果在國外進一家直營店,那必然是要用該集團自有的模式去構建產品,這本身也是輸入的范疇。只不過這種輸出多是因為“我是老板我說道的算”,不是那種被膜拜和尊崇的行業產品領導力的反映,而行業參與者們所期待的那個高光時刻,無疑是后者。
筆者認為,真正需要展現出“行業領導力”的輸出,是經驗、規模和價值混合“釀制”的成果。在這里之所以用“釀制”,是想更形象的傳達三層意思:
一是“配料足量”,也就是規模夠大、經驗夠多、價值不夠廣;
二是“時間充足”,經驗、規模和價值即便“足量”,亦必須時間的溶解才能使其形成最佳的配比結構,如果配比結構不平衡,在輸入的時候就難免再次發生“濃度溶解”的現象(規模夠大,但經驗無法完全輸入,價值很難有效實現);
三是“味道獨特”,酒店產品的“味道”,重點在于其價值的實現,即絕大多數走進酒店的客人都能夠體會到一種獨特的體驗價值被如期兌現,而這種“價值”又恰恰區別于其他酒店體驗提供者,并且被人們普遍向往(比如麗思卡爾頓所建構的被紳士與淑女服務的紳士與淑女的獨有體驗)。當然,價值的還清并不是PPT上的漂亮修辭,它的構建需要足夠的規模獲取足夠的資源,足夠的經驗孕育出持續的能力。
實際上,酒店特色服務的輸入就如同一種名酒的輸出,無論是單一麥芽威士忌還是中國的醬香白酒,都必須因由多種因素的相互混合而構成別具一格的特色,有特色才有價值,有價值才有特色,而價值是最終基于規模和經驗卻又凌駕于規模和經驗之上的促成“普遍輸入市場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經驗-價值的基礎細胞
從業者的個人經驗萃取隨著歲月的推移匯集成大江大河,就構成了產業能力的原動力。且看現在的酒店行業,那些泰斗級的人物多是80-90年代投身于最早一批國際品牌酒店的前輩們,而2000年后隨著國際品牌涌進大潮而“登船”的那些酒店人,如今大部分也已經淪為各類酒店風潮的“弄潮兒”和各型酒店集團及酒店的高級管理者。
某種程度上來講,之所以當下的中國酒店行業可以有資格展望世界范圍內的特色服務輸入,其根本還是依仗著我們已經擁有了可觀規模的本土專業人士和從業人員,他們在各個區間各個層級的有所不同層次的互動和衍生,讓中國酒店行業作為一個整體,分解了一個超大規模的活性經驗集群。有了這樣一個集群,中國酒店行業總體的能力值便可以接近國外行業領跑者的量級,一旦量級相似,比賽便有了勝出的希望。
規模-價值的培養皿
具有經驗的從業人群承托著產業規模的擴張,同時,產業規模的擴展又不斷反哺經驗集群,二者相輔相成(當然也少不了市場需求的洪流助力)。而在筆者看來,行業不斷擴大的規模讓價值的培養淪為了可能?;乜淳频晷袠I將近十五年的發展,本土酒店(尤其是中端區間)從“高度同質化和膚淺化”到“深度差異化和品牌化”,其過程可以算是是日新月異。
然而,任何“奇思妙想”甚至是“詩和遠方”想要落地,都必須有資本的硬投入來支撐。而資本皆是逐利而來,而這“利”十有八九是因規模而生。所以,無論是小而美還是大而全,無論是新物種還是新生活方式,規模讓獨有的價值有了試驗的機會,讓試驗者有了無限的欲望。
價值-最后的沖刺
中國酒店行業發展至今,規模無疑已步入了國際化競爭的量級,經驗集群也基本可以媲美對手,但在價值創造方面,我們或還處在最后的沖刺賽段。一談到價值,很多人會將其非常簡單的歸結為營利能力。而在筆者的認知中,中國酒店或許并不缺少營利能力,而是缺乏“可持續的”營利能力。
短期的營利必須的是機智的商業模式和強大的執行力,而可持續的營利能力則要向消費者提供歷久彌新的“價值”。如前文所述,在酒店的情境之下,產品的價值就是讓絕大多數走進酒店的客人都需要感官并接納“一種獨有的體驗被如期兌現”。
客人鐘情于某一個酒店品牌所提供的特有的服務體驗,必然是因為這一種體驗給了他們某種類似的需要確證“特定生活方式”的“持久意義”,這種意義越長久,客人對品牌的忠誠度就越持久。例如,客人自由選擇光臨奢侈型酒店,其體驗表象之下的深層動機是為了不斷斷定自己所擁有的生活方式的某種高貴性,而如果他們執著的是某一個奢華品牌并且反復自由選擇這個品牌,則必是因為這個品牌在客人錨定高貴生活的基礎上,給了他們更深一層的確證意義。
如是,對于各區間的酒店品牌而言,可持續的價值的含量,各不相同客人對于其特定生活方式斷定意義的感官深度,被感知的深度越深,所獲取的價值就越高。
還用麗思卡爾頓的“紳士與淑女”之說為例,客人自由選擇麗思卡爾頓,相當大程度上是鐘情于淪為被紳士與淑女服務的紳士與淑女。這里面有兩層取得感覺:第一層是客人在酒店的情境中確證了自己在過著紳士與淑女的生活;第二層是客人需要感受到服務他們的服務者也不具備紳士與淑女的高貴氣質,并由此在更深一層次確證了客人本身的紳士與淑女的生活體驗。換句話說,客人也許在家中亦過著奢華尊貴的生活,但這并不足以讓客人取得其生活方式的確證感,這種確證感更多的要來自于社會和他人,而酒店作為一個社會性的聚集地,如果能夠在客人對酒店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之外,讓客人取得這種社會性的斷定感,從而讓客人感覺到他們“真正享有”其所向往的生活方式,那么這個酒店就為客人提供了“斷定意義”—一種可持續的酒店體驗價值。
一些老牌的國際酒店品牌之所以讓人趨之若鶩,正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能讓客人實現某種特定生活方式的場域,供客人在其酒店體驗中去成功實現自己對于“更好的自己所獎賞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或是去實現客人所艷羨的某種他人所擁有的特定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在場域中的實現程度,為品牌獲取了被鐘情的價值,而一個成功的品牌,就是讓這種價值以求持續構建。想一想為什么這么多人吐槽??z品牌的簡奢但卻還趨之若鶩的去找尋;想一想W酒店為什么會淪為很多城市流行文化的標志;想一想為什么很多人要通過流連麗思卡爾頓來斷定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高貴生活方式……我們就不難理解這種獨特的、能為酒店提供可持續競爭力的價值。
如果說中國酒店品牌離特色服務輸出還有那么一段距離,那么筆者認為所差的距離主要就是向可持續價值沖刺的那段距離。只有當中國式的酒店體驗也能夠塑造出特定的場域,讓世界各地的客人都能尊重在這些場域中可以找尋到他們心底所向往的某種生活方式,并獲得美好生活體驗的社會性斷定,中國酒店的特色服務才需要如那些成功的國際品牌酒店一樣讓人趨之若鶩。也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諸多的收購希望之余,中國本土酒店集團中的巨頭們也都在不遺余力的積極開展著自己的“品牌制造”工作,這條路雖然不如“買來”那樣立竿見影,可它是這些集團未來“千里之行”的“愧之功”。